2011年4月7日星期四

雷颐:现在是改革和革命在赛跑


textnico-h

录音整理:陈月月


雷颐,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当代中国史。著有:《取静集》、《时空游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雷颐自选集》、《经典与人文》、《图中日月》、《萨特》、《被延误的现代化》、《历史的进退》、 《历史的裂缝》。


你之前提到过柏杨时说过,一个民族的自我反省越是在崛起的时候就越是需要。理想国这次活动也是一个尝试,其实也可以说是一种局部的自我反省和回顾是一种华人文化人的召集,这几天我有看到媒体人长平在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引用李泽厚的话,1989年以后,‘思想家淡出学问家突显’”结合理想国这次的活动,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以及展望一下未来几年中国思想界可能的发展趋向

这个十年思想界越来越多不同的声音观点,彼此交锋未来的十年会越来越多样化,这在主流媒体上可能不会表现出来,而是通过网络其他媒体,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是如果想变成一种灿烂的,像五四时期、前秦时代那样的多样化,则需要从制度层面对思潮多样化的出现提供一种保障。而现在恰恰又没有这种制度保障。要增加中国的软实力,就是一种文化影响力,但没有这种思想创造自由,思想的自由表达,信息的自由传递,只是一个经济强大,是很有影响,但那又怎样呢?真正的软实力是得要有制度保证一种文化产品的多样性丰富性。有人说中国只能出口电视,出口不了电视节目电视机是一种硬件,电视节目是一种软件,真正对别人文化有影响的是电视节目。我们虽然对美剧禁来禁去,人们通过网络上各种渠道,包括翻墙也要去找,这就是一种吸引力。美国很多电影、电视最喜欢调侃、讽刺的是政府,政府是罪恶之源,虽然里面很多情节是编的,但他那么说是不受限制的。但你看看我们,网上发个帖子可能都会有人找你麻烦。

西方的传统里面,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对公权力、政府权力的警惕,这种警惕已经渗透到他们的文化深处了。甚至你看美国的枪支泛滥带来多大的危害,但每次公决要不要禁枪,人们马上会想,政府有枪私人没枪,这是有问题的。

伴随着民主而来的的确有很多灰色、庸俗的,乱七八糟的东西,但如果要把这些限制住,要完全清洁的文化,那些能带来繁荣的好东西同样也出不来。放松管制之后总有人要打擦边球,要搞庸俗的低级的能赚钱的东西,但管得过严,肯定什么都没有。


托克维尔写过一本书《论美国的民主》,托克维尔本身一直对民主是心怀警惕的,民主就是把所有人都拉平,大家都差不多。我们现在谈中国民主之后会如何可能还不现实,但我们可以先来一个讨论,类似丘吉尔说过,民主不是最好的制度,但比起其他现存制度来说还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民主的确有很多弊病,但其他的制度比更差,甚至差得多。


所以现在很多人因此甚至在为中国的制度辩护,就像你刚才说的,你为什么不说中国模式,因为中国模式就是很多人为中国现在制度所作的一种辩护。

所以我觉得民主还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一个目标。中国社会进步其中很重要一点表现在虽然我们离民主还差很远,但和从前和三十年前比,自由是多多了。苏小明的《军港之夜》现在谁会认为是靡靡之音呢但当时那就是靡靡之音,海军有个俱乐部的主任放这首歌都会关禁闭。所以我说,文化要发展,就必须宽松。我觉得政府要提倡什么可以尽管提倡但要禁止什么就必须要谨慎,一定要经过法律程序。现在是禁止太随便了!无论是禁还是开放,都没有经过法律,都是领导人一句话。之所以会今天禁,明天又可以演,再过几天一个运动来了又禁,这是它的运作机制决定的。

毛泽东时代是什么都禁,就八个样板戏。再后来,还有上层的开明的和不那么开明的之间的一种角力,而这就给老百姓一种空隙。


现在一方面市场经济市场改革比较成功,另外一方面,政治改革一直停滞不前。这个落差……

这个落差就是要政治体制改革来弥合,而不是回到那个年代。市场经济就应该是小政府效率高不应该什么东西都干预。现在一方面要市场经济,一方面政府权力又没有从市场中退出,所以才有腐败。体制化的腐败没有体制化的变革,是很难解决的。


但事情不可能一直这样下去啊,你觉得接下来可能会怎么样?

只是经济层面的改革还不够。彻底的改革有一两个标志:一个土地,取消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差别。世界上没有这种事,都是土地,为什么要分成两种不同的性质?很多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变成富人了,而中国恰恰相反。政府应该只是一个守夜人,服务者,要靠各种法规、条理,包括权力制衡来限制政府最近几年进步比较大的是劳动力不同分工社会地位差别的消除,从前农民工和非农民工的待遇差别很大,最近这方面的差距,即收入上的差距在不断缩小。户籍差别以后也要消除,在市场经济下,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或不能平等流动,最终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妨碍。我觉得未来十年,应该逐步对户籍实行改变。比如现在中央下文,地方能控制房价与否是一种政绩,前段时间就做了个规定,非深圳户籍的最多只能买一套房子,深圳户籍的就能买好几套,这还是强化了户口的功能,我觉得应该逐渐淡化户口的功能。


中国目前的状况跟历史上哪个朝代比较像,比如说晚唐——“千疮百孔的盛世”那种

我觉得是晚清,清末。实际上现在就是说,社会转型能不能成功,很大程度在于统治者是否有足够的远见。因为转型过程中,必然有新的阶层、新的力量产生,新体制和旧体制之间会有很多矛盾。执政者就应该有一种远见,应该审时度势,在政治体制各方面做一种改革,我们都希望由上而下的改革让社会进步,这是最好的。我觉得现在面临的最主要的是革命和改革在赛跑,究竟是通过一场改革还是通过一场革命使中国进步当既得利益者越来越固化的时候,时间越久,利益越大,越稳固,僵化了之后再改革,难度越大


我们谈谈国民性问题,现在好多人都说中国人劣根性,类似于鲁迅一直批判的那种东西还都在,同时呢,国人的公民意识不断觉醒,其实也是一个角力的过程

国民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国民整体的对自己文化传统的反思。我觉得中国社会还是需要这种反思的。这种国民性只有在全球化时代拿自己的一些特性跟别人作对比,才能感觉出来。鲁迅柏杨,中国酱缸文化谈到的更多是丑陋的中国人,所以我说,越是盛世,越是经济发达了,越是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时候更需要柏杨鲁迅这样对国民的反思。比如美国的《封闭的心灵》,日本的《丑陋的日本人》,恐怕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还是受了后者的启发,如果每个国家都能反省自己,那么这个国际社会、整个世界会变得更好。我最反对的是说我们是最好的,完了猛烈去抨击别人。甚至发展到极端,连别人的科学、卫生福利、制度都全盘否定。我们要学习的是别人那种自我反省的方法,他的立场。我觉得应该像福柯那样,对自身的文明做一种剖析,我们要学习他的这种方法,他的立场,而不应该把他的东西直接拿过来说。就像五四时候的鲁迅陈独秀那样,我们要对自己的文明,自身的传统,国民性,包括政治制度文化做一种反省。我觉得鲁迅、陈独秀的工作和福柯很像,他们的工作比福柯早了几十年。为什么现在有些人一方面赞扬福柯,一方面批判鲁迅呢?


对现在中国那些新左派怎么看?

1995年一些留学生受了西方新左派的影响来谈这个,我在香港《二十一世纪》上发表文章反驳他们。受1968年学运影响的那些西方人没有到过中国,他们对文革带有一种玫瑰色的想象,他们总是在批判自己的社会,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的。那些美国、西方的人文学者从毛泽东思想文革找到一种外来资源,尽管根本不太了解,但是他们觉得这种东西可以用来批判自己的社会。但恰恰有一帮中国人没消化透他们的言论,进行机械照搬。(中国新左派)反对和国际接轨,又臆造了文革时期隔绝于世界的美好的封闭状态。当时中国加入WTO,很多人有疑虑,但中国发展最迅速的,还是在加入WTO之后。中国确实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为什么那些新左派就认为中国加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里面(不对)?

中国现在究竟应该否定什么,批判什么,是不是就跟着美国的左派鹦鹉学舌?还是应该学习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能因为美国左派批判美国的制度,反过来就说中国应该加强专制,“你看民主已经有那么大的弊病了,还是我们现在的这个制度最好”。你能得出这个结论吗?还是学习他们的立场,像乔姆斯基一样,把矛头激烈地对准自己国家现存的一切?新左派说漂亮话比较多,说漂亮话谁不会?但重要的是面对现实,承认历史。


中国现在算不算是各种思潮在往上冒的一个阶段

对,但他们彼此在公共领域发言的权利是不平等的,新左派还是有较大的话语权。


现在的很多小孩一方面承认普世价值,因为他们是伴随网络长大的,能接触到各种声音,同时,你会在和他们谈论一些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人思维的逻辑还是文革延续下来的那种逻辑,这种分裂状态真的让人觉得很诧异,这种无意识的思想分裂是怎么造成的,该怎么去纠正?

实际上这是90年代初以来教育导致的。当时,整个东欧、苏联社会主义阵营先后垮掉了,执政者就觉得这是个问题他们觉得仅仅靠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这种教育是不够的,还是要靠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国学热背后有这个背景。九十年代初期政府就开始强调传统文化,虽然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这么热,但本身就有这个根基,政府又在大力推崇传统,民族主义的情绪于是急剧高涨。


你对易中天熟悉吗?他本身也是有自己一些想法的,后来被拉去做百家讲坛,也是被当成一个工具给拉过去了。

但你看他发表很多文章、博客,又是另外一种观点,他的百家讲坛我没怎么看过,但现在他写了不少针对现实的文章,我觉得还是不错的。所以有人开玩笑,我觉得有道理,“易中天正是通过最近的一系列言论,把自己和于丹划清了界限。”(笑)


你提到过一个概念,“日常生活的历史”,包括这次理想国活动你和艺术家徐冰对谈的时候,说到了“在空白处阅读”,这是从尼采那里……

不是,是阿尔都塞,也是法国的一个思想家,马克思主义者。


尼采也说过类似的话,后来的一些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包括德勒兹、福柯等人,他们其实都是把尼采这个说法发扬光大了,尼采曾呼吁对“他类历史”进行研究,这个“他类历史”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无名事实,比如福柯写了疯狂、性行为及惩罚的微观历史。而在现在这个网络记录各种日常生活的时代,各种细微的、琐碎的东西都可以在网络中留下来,那么未来的历史学家写如今我们日常生活的历史,他们是不是会用到一些新的方法?

随着技术的进步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方法。比如说,影像没有发明以前,绝对不可能通过影像来研究历史,影像技术发明以后,摄影变成了很重要的史料来源,包括新闻纪录片。我专门研究过纪录片对于历史学的意义,从前摄影设备很贵,尤其从前只有国家有,个人没有任何摄影、摄像设备,那么留下来的新闻纪录片,就是国家意志的典型反应。比如说三年困难时期,饿死过很多人,但是中央新闻每次都是农民喜开丰收年,人们的生活如何美好。随着DV的出现,就开始打破这种信息垄断了,个人开始有影像记录的权利和技术。很多事都瞒不住了。


未来的人如果写这段历史,肯定就会有不同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和学术手段了。

对,那肯定不一样,就要拼命通过电脑、微博、网上视频、博客等途径去搜集这些资料,尤其一些大事,恐怕私人会有保留资料。但现在是信息泛滥,对历史这个学科而言,还是要有史学训练的功夫,这还是要用到传统的方法。因为影像也是有立场的,可以作假的,如何结合其他资料来得出尽可能真实的结论?但毕竟,现在可以提供不同的视角了,不像从前,只有国家一个视角。


中国会出现类似于光荣与梦想历史著作吗?把一段时期的历史很全面地,像万花筒般展现出来?

我记得第一次读光荣与梦想,当时还是内部价发行的,还不能公开读,还得有一定身份、级别,凭介绍信,通过关系拿到。当时我真是为之震惊啊,居然能够这样写历史其中一个细节我到现在印象都特别深,美国个城市的自来水管理员,偶然发现在几点几分,水位突然下降特别,他老琢磨这是怎么回事。后来知道了,那时候电视刚开始普及,广告时间大家赶紧去上厕所威廉·曼彻斯特连这个细节都注意到,但是他又不回避政治,第一章就写转业军人的请愿包括这个事件对美国社会的意义。我们的历史大多都是这个国家政策对国家有什么作用,恰恰没有说这个政策对人民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我总觉得一场大灾难往往就化为几个抽象的数字,而背后的悲欢离合完完全全是没有的。我自己也在写类似的东西,最近几本书里都是这样的内容,我的《历史何以至此》、《历史的进退》,写的很多都是平民的生活。


谈谈历史这一学科的启蒙意义,历史对未来的经济、文化、政治所能起到作用

我特别喜欢托克维尔的一句话,我反复引用,他说“当过去不能昭示未来,心灵将在黑暗中行走”。如果我们没有从历史中学习到经验教训,不能做到以史为鉴,吸取前车之鉴,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那么我们探索未来时会因为没有参照系而变得心灵迷茫。中国社会现在有很多问题,大家无论持哪种观点,都觉得这是一个过渡期,肯定要变,往哪个方向变如果你把三十年前的那个制度美化,那么很多年轻人就觉得尽管那个社会很封闭,但它很美好很单纯。可实际上那个时候人与人的关系及其复杂,知青之间的你争我夺是非常残酷激烈的,他恰恰不让谈这些,而把美化成纯净的,单纯的,美好的。那青年人就会觉得,也可以成为我们的选项,甚至很重要的选项之一,那不是很可怕吗?


所以说,历史的作用之一是记录、再现真实发生过的事,另一个作用就是通过它来普及一些常识。

对,我一直提倡普及常识,因为现在很多东西是违反常识的。


如何真正做到将历史作为现实的参考呢?这个并不容易做到,我们说一个外国的例子,路易十六,死读书的结果就是生搬硬套,反而适得其反了。

这就好比我们刚才说到的,不能机械平移外国的东西,否则就是很可笑的书生之见了。我们还是回到刚开始,要确立一种基本价值,而具体的途径则是多样的、灵活的。


这可说是一种方法论了。

某种程度上,这就类似于一种艺术了。




ABOUT语录


About 互联网

互联网当然是要比纸媒强很多,但还是有删帖功能敏感词过滤在互联网上排在首页,博客上推荐的,占据主导地位的,都是宏大叙事,都是符合所谓政治正确的,符合权力要求的,不符合权利要求的就是不删,也是放到很边缘的位置。在浩瀚烟海中,你如果不是做这个研究的,普通的读者在互联网上随便看,一般还是看不到自己想看的信息


About 现代性社会转型

从世界史来说,欧洲文艺复兴后,基本上就是一个现代性时代,现代价值,现代启蒙谈到以个人为本位,倡导个人权利,由此导致对政治权力的限制谈到契约论,谈到政府和人民的关系。这种东西最初产生于欧洲,但随着经济和各国之间的不断交往,逐渐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国。你看中国近代史,也是一步一步地了解接受这种观念的过程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到现在中国最终面临的还是一个现代社会转型的问题,始终没有完成。因为每一次达到边界的情况下,突然因为种种历史的机缘,又退回去了。当然每个国家会有自己不同的情况,但大体而言,基本的框架还是相同的。比如说市场经济,强调公民的个人权利,包括财产权在内的各种权利。从政治架构来说,是对政府权利、执政者权利的制衡,制约,监督。


About 中国模式

从权力的制衡角度看,我们把西方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看连英美都有差别,欧陆跟英美差别又很大,德法意每个又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但大的框架是一样的。所以,从最基本的对权力的制衡上,应该没有什么特殊性可言,但怎么表现是有多样性的尤其是通过什么样的道路来达到目的,又有多样性我不赞成中国模式这个词,因为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固化的更多是强调差异性的东西。中国现在更多应该是注重追求那些共同性的东西,只是追求这个东西每个国家的道路不同,好比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每条道路是不同的。我不能说,中国必须走英国或美国具体发展的道路来达到目的,从这个角度说,可以说中国道路,而不是中国模式。


About 教科书的缺陷

清末民国初年,中国刚刚有现代教育的时候,有好多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都编自己的教科书,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观点现在不是这样的,所以要尽量找其他的书来弥补教科书的缺陷。我倒不是讲教科书就完全是不对的,通通是谬误,但它有过于强烈的国家意志的色彩。年轻人要有自己的思考,必须多读些不同的东西

没有评论: